信守“两山”理念,打造人民城市“成色”

2020-08-11 11:57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274

最近,上海市委第十一届九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人民城市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构想,谱写了新时期人民城市的新篇章的意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具包容性的民生福利,生态环境系统肩负着人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如何践行"两山"理念,磨光人民城市的"色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充分理解"两山"的概念和"人民城市与人民建筑,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意义


两山"的概念是有远见的。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峪村考察安吉峪村,首次提出"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构想,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这一重要结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是解决发展问题、总结长期实践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代表大会上指出,青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生产力的发展,指出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合作共生的新途径。今年3月30日,秘书长再次来到浙江安吉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提出"人民不辜负青山,青山不辜负人民"的科学结论,进一步丰富了"两山"概念的实践内涵。"。


人民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的重要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上海杨浦江畔,充分肯定了杨浦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的实践,明确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的重要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建设人民城市的理念。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要主动适应新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方向,使城市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冬奥会筹备论坛上强调,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做得好,最终要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了甘肃省兰州,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人的城市、人民的城市"的概念深刻地回答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取决于谁、谁的根本问题,深刻说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和如何建设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准确把握"两山"概念与"人民城市与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山"概念与"人民城市人民建筑,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概念具有追求"两山"和"人民城市为人民而建"目标的统一。"两山"理念的目标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人的城市,人的城市为民"理念的目标是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种思想都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把创造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一个同心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


两山"概念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筑,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概念具有内涵和价值的统一。第十一届上海市委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的"五人"目标,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人人都能参与,人人共享,热情待人,大家都同意,这与生态环境有关。只有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为人民提供更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才能对城市有认同感,才能最终扎根于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脱颖而出。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生态环境是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城市建设的成色,这也充分说明‘两山’理念与‘人民建的人民城市,人民为人民的城市’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不好,城市发展就不能说是宜业,宜居,幸福,宜游,可持续,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和民生的改善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建设人民城市


两山"概念与"人的城市人的建设、人的城市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理论依据。


在加快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主动服务"六稳六保",统筹推进"十九大"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化环评改革,优化环保执法监管方式,加强生态修复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增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和不全面小康的关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交账’之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再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要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总要求,对照任务书和时间表,逐项分解落实,逐项对账,确保各项考核指标和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增进民生福祉


厚植生态文化,拓展了人民城市的精神内涵。生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人民城市的生态文化,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特大城市生态美学的特点,共同倡导节能环保、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实行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绿色住宅的生活方式,倡导垃圾分类的新方式,引领生态文化的新潮流。为大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关心、重视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助力人民群众城市治理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引领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上海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回答好特大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命题,努力从环境治理的角度讲好城市治理的中国故事,为特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上海样本,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坚守城市安全底线。生态环境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内容,城市越大,风险点越多。守住特大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用系统思维,全周期治理,打好上手棋,主动作为。



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建设人民向往的生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强化公平意识和质量意识,关注每一个公民的真实感受。要更好地了解每个公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真实要求,更加注重从“量本位”向质量本位、功能本位的转变。要把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调查民情、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作为规划工作的重点,把市民的不满作为检验成效的立足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一个人人都有成就感、参与感、质量感、温暖感和归属感的生态城市。


要创建‘五型’示范机关,增强人民城市建设能力。”只有那些有能力对山负责的人”,承担起人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任需要勇气和能力。在上述标准下,以创建“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效能型、法治型”示范机关为抓手,全面提升组织力量、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能力和素质,完善工作机制,激发机关创造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高效行政党和人民赋予生态环境部门的历史使命,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和最温暖明亮的色彩。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前瞻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