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的融合从这里开始

2020-08-10 10:59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35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内涵和坚实支撑,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兼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运城市",奥林匹克教育必将成为北京冬季奥运会献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遗产,使之成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年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


从差异到整合


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追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东西方文化的容忍、吸收和融合以及不断从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1893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第一届国际体育协调会议上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的倡议,旨在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东西方文明结合起来。在百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性的文化属性一直得到积极的回应。今天,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融合已被公认为一种学说和精神。


在奥林匹克文化包容性的推动下,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从差异到融合的文化之旅,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特色。第一次鸦片战争逼迫国门打开后,在洋务运动大潮中,奥林匹克文化随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然而,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的密切联系,二者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表现为经济基础层面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文化形态层面的封闭与开放的差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现代自然科学,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认识与观念五个维度的差异1908年10月,在天津南开中学举行的天津市第六届校际运动会,操场墙上张贴的"奥运三问"被历史铭记。 尽管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对抗,但奥林匹克文化大潮始终推动着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体育是教育中的国际语言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始终坚持"奥林匹克运动即教育"的理念,将教育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诉求,并试图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自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奥林匹克教育实践以来,奥运会举办城市将奥林匹克文化与举办城市的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传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的差异源于双方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源于不同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心理程序。比如蒙特利尔奥运会创造的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模板--"学校制度推进奥林匹克主义计划",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国际青年营"教育交流模式等等。作为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誉为历史上最成功,"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成为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传承的特色和亮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奥运会教育遗产的价值在于将体育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融入教育,在教育框架下通过中西体育文化的互动促进多元文化的互动。 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拓展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凸显体育对人类整体的人文关怀。


2015年,《奥林匹克2020议程》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和愿景"中,将"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推广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使命之一,鼓励奥运会组织者通过奥运会推动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奥运会和体育的参与度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再次实现文化交融的历史机遇,奥林匹克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媒介,只有在青少年中弘扬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才能为奥林匹克运动赢得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从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和举办冬奥会的现实需要来看,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参与度,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教育传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教育模式,塑造‘双奥’的对接与传承。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中西体育文化在青年一代心中的更深层次融合,构建多元平等的世界体育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体育的积极实践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前瞻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