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从科研成果到富饶产业

2020-08-10 09:22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225


最近,云南农业大学与两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森林中药材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省中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了中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林夏三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历时十余年研发建设的三七种植新模式。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年朱有勇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推广三七,并没有收取专利费。一项研发仅10余年的科研成果,为何要与企业无偿合作? 朱有勇说:我们有好的技术成果,一定要推广,要和成熟的企业合作,不要一分钱。 我们希望用生态的生产方式取代不环保的生产方式,并且要保证人们吃到最好的东西。一所学校有了科研成果,如何继续滚强做大? 我们的答案是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和企业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效益,然后用这些效益来支持科研的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临夏三七是如何从科研成果向富饶产业转变的?




据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祝树生介绍,三七项目的创新,利用三七生长习性和林下环境的特点,遵循功效优先的原则,让三七回归野生林下,实现林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随着项目的实施,成功构建了以政府,企业,农户,区块链,物联网,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科技扶贫协同模式,采取"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社会组织"的新模式,即当地党委政府统筹,抓监管,企业出资金,找市场,专家团队出技术,出标准,农户出资源,出劳动力,协会,合作社负责产业协同2016年以来,在澜沧县竹塘乡和糯甫乡糯扎渡镇等乡镇50多个山区贫困村大面积示范推广1万亩,创造产值5亿多元,有效带动50多个贫困村全面脱贫致富该技术还逐步推广到云南普洱,红河,楚雄等10多个区县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成为边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产业,缓解了土地资源匮乏,变"青山"为"金山"。


2000年以来,云南三七在全省大部分地市逐步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三七连作障碍问题已导致30年耕地恢复,预计五年内不会种植任何土地。


2007年,朱友勇接受了云南省省委关于解决三七在云南继续工作的障碍问题的任务。他开始带领云南农业大学的一个小组致力于解决三七连作障碍的问题。他们发现,就像虹鳟鱼只能在干净的水中养殖一样,三七只能在无污染的农田中生长。针叶林地非常适合三七的生长。2015年,朱友勇的团队前往澜沧县,展示和改造三七林下的成果,使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当地群众田少,林地多,适合三七发展,推广迅速。


云南现有农田种植面积7800万亩,林地面积3亿多亩,适宜林下三七种植的近1亿亩,林下三七由田到林,不仅解决了占用耕地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三七的质量问题,农田三七种植最大的问题是农残超标,而林下三七林下无农药无化肥,质量提升三七的安全性和药效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朱树生认为,三七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占用耕地的问题。"三七还解决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 现在每亩投入2万元左右,收成后一亩至少收入10万元。


我们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一大批能写论文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由教授技术团队直接到基层,1万亩是一家小型科技医院,是一支小科技队伍,落实我们的各项科技指标,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中药材而不需农药、化肥。"让从事技术推广的教授、研究生和企业家获得真正的利益,并能够向前迈进。我们不仅要生产最好的中药材,而且要培养最实用的人才。"朱友勇说。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前瞻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